提高利率抑制通胀,总需求急剧下降,以致失业率上升、工资下降。
取消政府福利分房,将住房推向市场,这项改革一方面释放出巨大的商品房需求,另一方面创造了无数的投资机会,房地产投资当年就从前一年的负增长反弹至15%,随后又上升到30%左右,并带动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进入了上行通道。的确,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世界各国的财政开支乘数平均等于1,换言之,政府支出对私人部门几乎没有什么拉动作用。
虽然市场和政府都是不完美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在资源配置上各有千秋,或者在危机的产生上负有各打五十大板的责任。如何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的购买力?对策不是政府花钱,而是打破僵化体制的束缚,释放民间的能量,激发市场的活力和私人部门的创造力,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一再地证明了这一点。风险归根结底是道德风险,而不是产品风险。金融市场系统风险的上升是表,实体经济的严重失衡是里。货币学派建议实行纸币制度,但同时一再强调制定货币发行规则的重要性,例如货币增长等于真实GDP的增长,用规则来限制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上的自由裁量权。
实际上,乘数效应不过是凯恩主义的一个障眼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忽悠,如果私人部门愿意花钱,就不需要财政刺激了,之所以推出财政扩张计划,就是因为民间的投资和消费意愿不足,财政乘数命里注定不会很大。我们在上面已经讨论过,流动性过剩的根子是低利率,如果美国的情况还不足以说明这一点,陆先生不妨研究一下日本。(稿件未经演讲者审阅) 进入 张维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外汇储备 。
为什么他可以预测到1929年的经济危机?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有一整套商业周期。他们说当商业活动发生轻度震荡时,可能有一点震荡,美联储印制更多的票据储备,以防任何可能出现的银行储备短缺问题。第一个特征就是下滑起来速度非常快。另外,2004年之后,有位奥地利经济学家Krassmir Petrow写了一篇文章,预测2008年和2009年中国会出现大箫条,他预测所有的依据,一个是他没有来过中国,另外1929—1933年来进行对比,他认为中国会在2008和2009年发生大箫条。
好比说,特别是一些重工业,重工业,这些产业,还有房地产,他们对于利率非常敏感,就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非常敏感。反过来说,如果不改,我们很难走出低谷。
我们看这次危机,有没有人预测过这次危机?其实也有。如果说中国储蓄高了,就是无效的企业投资,我们没有钱给居民造福老百姓,说你不应该存款,应该消费。但不是说出口不重要,而是从统计上来看,不是说出口机遇多,顺差多的年份经济增长就好,不是这样的道理。作为投资的贡献率,投资占GDP的比重越高,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
第三、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因为当时美国联邦储备利率定得非常低,使得信贷扩张非常快,最后一定会导致大的危机,大的箫条。而箫条了,像我刚才讲的,政府过度的拓展信贷,扭曲股票信号导致了这种箫条。如果大家认为我刚才讲的有道理的话。
还有一点,仍然是老话,自主品牌。亚当斯密都说,国民财富national wealth,而不是state wealth我们国家现在有太多的财富集中在政府手里,而不是金融手里,利用这个危机我们要推动改革,国有上市公司的股票予以打包拿回一部分分给老百姓,现在中央控制的国有资产是15万亿,国家持有70%—80%,如果我们拿出40%就是6万亿,老百姓有了财富效应,我不是给老百姓一个鸡蛋,而是给他一个会下蛋的母鸡。
第二、要进一步实现风险改革,特别是实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如果我们早几年实行汇率改革的话,危机可能不会那么严重。企业储蓄高有一些是合理的,有一些是不合理的?又是投资又是储蓄,为什么投资?因为之前没有成本,赚了钱没有人要,不需要分红,不需要交给政府,干什么呢?拿出去花。
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危急根源是美联储持续的低利率政策和信贷扩张,但是在2002年的时候实现了1%,利率低,信号就扭曲了,信号一扭曲,原来不买房子的人买房子了,原来不应该借钱的人借钱,原来不投资的人投资了,所以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和股票市场的泡沫。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想提三个建议:第一、进一步实现市场化的改革,只有市场化的改革,老百姓才会使企业有能力生产,打破垄断,民营企业全面进入各个行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进行自由、平等的竞争,过去36条我们知道,我们要刺激投资的话,主要应该刺激民营企业的投资。从我们的统计来看,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个增长和消费占GDP的贡献,贡献率与GDP增加的关系。一个人叫做Peter Schiff,他在2006年的时候,他就预测次贷危机,美国经济会进入崩溃,大箫条的这样一个阶段。我们看,重工业,也就是在生产资料工业,它的波动要远远大于消费资料的波动,这也是世界上判断经济箫条的很重要的特征。
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并没有告诉我们怎样刺激需求,但是中部经济有了飞跃,因为邓小平给了他们自由,有的自由他们就提倡自由创业,所以经济开始增长。反过来说,金融危机无论是美国金融太自由了,还是可能中国的金融太不自由了。
那么在他们看来,任何一个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为造成的经济膨胀一定会伴随一个大的衰退。我本人倾向于第四个层次,就是奥地利形态,对市场经济坚定不移。
我们说,1929年的危机有人能预测到吗?有,有两个人,而且只有两个人预测到了那次经济危机。劳动合同法损害的是工人阶级,经济学家判断一个政策的好坏不是看一个政策的目的好或者高尚不高尚,而是看这个政策能不能达到它的目的。
但是亚洲危机,可以骂放款的人,也可以骂借款的人,可以有两方面的说法,但是我们要客观分析的话,这两方面离开任何一方面也是不行的。最后,我想我们不要那么悲观,1929年大危机之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也许这一次大箫条,就是中国的机会,中国再过十年、二十年,哪怕五十年后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次危机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我想这次一个敏感的问题就是,我们听到国际上一些声音,不要轻易相信,我们要仔细分析一下有没有道理。
当然,我们也知道国际上有一些说法,这次危机是中国人导致的。这次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次世界性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现在的经济危机。
如果说奥地利学派是对的,经济学家很多机会都没有了。我们知道,这次危机之后,有人说凯恩斯主义又开始大行其道,我们经济学界一般把经济信仰划分为四个层次。
美联储虽然获得了胜利,美联储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摧毁了所有的世界经济,美联储在世界体制中所创造的不良信誉被股票市场吸收,从而刺激了投资行为,并产生了一次荒谬的繁荣,美联储曾试图吸收那些多余的储备,吸收能够成功的压制带来投资带来的影响,但是太迟了,投资所带来的不平衡极大的抑制了美联储的尝试,结果经济崩溃了。长期来讲,可以减低国家的运行机制,从此收入分配的差距可以大大缩小,以上是我提的三个建议,但是这个建议我估计大部分是不会被采纳的,但是还是要说。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80年前发生的一次危机?1929年,1933年世界性的全球危机,那次危机和这次危机有很大的不同。富人给一份,穷人给两份都可以,我的意思是说,现在经济到了这个时候,应该拿出国家所有的财富分给老百姓,不仅短期来讲可能引来财富效应,因为你不要消费吗,有财产才可以促进消费。格林斯潘在1966年写的文章,叫做《黄金与经济自由》。汇率的改革其实在1997年的时候已经开始,但是亚洲金融危机使我们不敢继续改革,一拖又是十几年,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使得我们只要储备好,每年我们拿在手里就会安全,但是对于个人,对于一个国家可能安全,但是对于整个世界不一定安全。
第二个,国家外汇储备将近2万亿美元,能不能拿出一半来分给居民。这个指导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是可用的。
过去几十年里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中国2005年,2006差不多,2007也差不多,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比1996年还要低,1996年占20%,到2000年只有15%,中国GDP的比重还要低于印度,中国的储蓄率力是世界最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储备高。他们根据20年代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货币的发行量来预测这次危机。
2008年达到了19500亿,大家想一下,国际经济体系当中,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如果能够如此快速的大幅度上升,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次危机的根源究竟在什么地方?我想和1929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